男女主角分别是杨广隋炀帝的现代都市小说《文章精选文章精选大唐长史》,由网络作家“杨广”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现代言情《文章精选大唐长史》是由作者“杨广”创作编写,书中主人公是杨广隋炀帝,其中内容简介:,按理说西安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地方,人杰地灵,俯视中原,历史上把西安作为都城的也不在少数,如西周,秦,东汉,西汉等,但是杨广总觉得这个地方比较偏僻,自己是天下之主,住在这样一个地方,不行。皇帝觉得不行,那就换吧,于是,他选择了一个地方,东都,也就是洛阳。因为他觉得,国家的经济中心在南方,繁华富饶,交通便利,更加关键的是,这个地方大概是中华大地的中心,也就是“天下之中”,能够直接拥有君......
《文章精选文章精选大唐长史》精彩片段
《文章精选大唐长史》内跌宕起伏的故事,就看小说《文章精选大唐长史》,这里有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我的懵懂青春,主角为杨广杨勇小说精选:...《文章精选大唐长史》免费试读我有一次坐火车,非常无聊,就和对面的一个小伙子闲聊。
这个小伙子看着皮肤黝黑,他非常自豪地和我说自己要成为一名网红,成为一个户外钓鱼运动的主播,已经努力了五年了还没有起色,但他信心十足,旁边坐着的是他的老婆,对他似乎没有一点儿感情,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丈夫一直在做一件自己并不擅长,而且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儿,平时也不出去工作,家庭收入来源主要靠自己在当地的化肥厂打工。
这个小伙子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但忽略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家人的生存问题,夫妻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在这里非常有必要声明一下,我并不是认为钓鱼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相反,钓鱼也是一项运动,能够得到肉体和精神的解脱。
之所以讲述这个经历,主要是因为,隋炀帝杨广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执着于建功立业却忽略了百姓的生存。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就要看杨广到底干了什么事儿。
前文我们说过,隋炀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文武兼备,能力突出,胸怀抱负,但他又骄奢淫逸,荒淫无度。
这种具有两面性的人物一般都急于证明自己,然后和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并列,载入史册,万年流芳。
隋炀帝也不例外,他有一颗特别强烈的虚荣心和人性的贪婪,载入史册是肯定的,万年流芳就不用想了。
本着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我们首先要说的是隋炀帝做了哪些比较有意义的事儿。
隋炀帝完善科举制度,改革官员体制,完善国家法律体系(大业律),编书藏书,修建大运河(意义是附属功能,主要目的并不单纯)等等,由此可见,隋炀帝确实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他的功绩,因为这些事儿都是作为皇帝应该做的事儿,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不是造福万民。
而且,隋炀帝的目的还更加的不单纯,因为他只不过想给自己的人生履历添加一些可圈可点的亮点。
而不是因为真正胸怀天下,心有子民。
这可不是我乱说,我是有依据的。
生活中有这么一句话“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杨广之前的表现证明了低调做人,是没错的,但他接下来得一系列操作却提醒我们,高调做事儿,有时候不一定对。
隋朝建国时的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按理说西安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地方,人杰地灵,俯视中原,历史上把西安作为都城的也不在少数,如西周,秦,东汉,西汉等,但是杨广总觉得这个地方比较偏僻,自己是天下之主,住在这样一个地方,不行。
皇帝觉得不行,那就换吧,于是,他选择了一个地方,东都,也就是洛阳。
因为他觉得,国家的经济中心在南方,繁华富饶,交通便利,更加关键的是,这个地方大概是中华大地的中心,也就是“天下之中”,能够直接拥有君临天下的气势。
既然决定把洛阳定为新的都城,就要修建宫殿,以隋炀帝的性格特点,这个宫殿多复杂,成本多高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大,要足够气派。
然后,一项工程难度巨大,建造成本巨高的工程开始了,为了让大家直观感受到这个阵仗,我直接把相关数据给大家简单描述一下:项目名称:东都宫城(紫微宫)承包公司:大隋建筑有限公司工程时间:公元605年至公元609年投资金额:未知(总之很多,那时候也没有造价工程师专业工种)所需人力度:200万民夫工匠装修成本:奇珍异宝,名贵花卉无数建材成本:未知(总之很高,毕竟是皇家项目)娱乐项目:18000余名艺术工作者我们只需要简单研究一下所需的劳动力人数:200万!直接说这个数字您可能没有概念,这么说吧,这个人数相当于当时几乎四个长安的人口总数,或者相当于现在绵阳市的人口总数。
怎么样?阔气吧?但他并没有在这里住过多长时间,杨广最喜欢的不是皇宫,而是江都(今江苏省扬州),他的大部分帝王生活都是在这里度过,直到死的那一刻。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一下隋炀帝的其他自我彪炳的“政绩”。
工程项目:京杭大运河承包公司:大隋建筑有限公司工程长度:2700公里所需人力:350万死亡人数:250万好了,不再继续罗列了,相信各位已经从中发现了问题——滥用民力。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普通农民,那你每年的生活那可谓是相当丰富。
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扛起锄头种庄稼,然后,征兵的告示下来了,你要告别老婆孩子去前线拿起刀枪杀死敌人或者被敌人杀死,如果你侥幸活了下来,别急着高兴,杨广是不会让你闲着的,干嘛呢,徭役!接下来你就要卷起衣袖挖运河,拉龙舟,修宫殿等等。
不要以为这比打仗安全,数据证明,这是个高危职业。
由于你身体素质实在是过硬,也坚持到了工程结束,总算可以回家了吧?是的,回去后拿起镰刀吧,水稻小麦还在地里等着你收割呢。
收完了,国家征税一部分,缴纳地租一部分,然后自己还剩一小部分。
第二年,继续新一轮的奋斗,种地……。
如果在以上某个过程中出现意外,真的对不起,没有工伤险,人身意外险,更没有医保,顶多给点儿钱,然后被官员再留点儿,到家属手里的可能只是个零头儿。
总而言之,隋炀帝时期的农民生活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水深火热。
老百姓是怨声载道但又无可奈何,至少目前还能忍耐,人口基数下降了,怎么办呢?很简单,继续生,生生不息。
但是人口增长的速度和成长的速度严重滞后于隋炀帝消耗的速度,总不能让还没小学毕业的孩子放下课本抄起管制刀具上去拼杀吧,只能毫无节制地压榨现有劳动力,满足他要的功绩,而隋炀帝想要的功绩不仅仅只是对内,在本土之外,也要威服四海。
所以,隋炀帝针对本土周边地区的作战开始了。
关于具体的战争细节我在此就不一一描述了,同样是为了方便大家更加直观地找到问题,我继续以清单的形式简单说明:公元605年,征服契丹,兵力2万(借来的兵)公元607年,征流求(今台湾地区),兵力一万余人公元608年,征吐谷浑,兵力数万。
公元612年至公元614年,三征高句丽(也就是高丽,今朝鲜半岛)动用民力及兵力,数百万。
由此,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穷兵黩武,而穷兵黩武的代价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料。
那么问题来了,杨广如此胡作非为,难道大臣就没有意见吗?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大臣的意见很多,随便拉一个大臣,他都能对着你吐槽三天三夜,但不敢把这些肺腑之言说给皇帝听。
因为杨广直接用一件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个事件就像一块破抹布死死地堵住了大臣们的嘴。
公元607年,杨广北巡回京,一路上非常无聊,古代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坐车可以打游戏看电视消磨时间,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绝对不能闲着,否则就容易胡思乱想瞎琢磨,杨广在车上晃晃悠悠的,琢磨什么呢?他在琢磨怎么对付这些整天叽叽喳喳的大臣。
说来也巧,正当他思考这个“有趣”的问题的时候,一封密信送到了他的面前,隋炀帝看完信的内容,非常高兴。
信的内容是:高颎、贺若弼、宇文弼私下议论自己,荒淫无道,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按理说这种说皇帝坏话还是背地偷偷摸摸说坏话的行为会让人非常反感,杨广怎么会如此高兴呢?我们有理由相信,杨广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绝对不是神经病。
原因很简单,这三个人撞在了枪口上。
杨广正在思考怎么找到切入口针对这些官员,那边就有三个过来送人头的,而且还都是重量级人物,隋炀帝想要来一招“杀鸡儆猴”,鸡的分量越大,猴子们就越害怕。
首先是高颎,他早年跟随杨坚四处征战,帮助杨坚平定“四方之乱”,官居相府司马。
杨坚夺权建国后,被文帝任命为宰相。
后又受命出征,一举攻入建康灭亡陈国,因功加封齐国公,之后又多次亲自带兵大败突厥,一生功勋卓著,实在是治国平天下的能手,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隋文帝要立杨广也会太子的时候,他是极力反对的,因此被隋文帝罢免,后被重新起用。
第二个人是贺若弼,他也是个能人,是隋朝数一数二的名将,虽然心胸有些狭小但这颗狭小的心也是可以辨明是非的。
贺若弼官拜右武侯大将军,光禄大夫,封爵宋国公,地位十分尊贵。
宇文弼是北周皇室宗亲,办事经验和能力突出,跟随文帝后,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儿,实打实的劳动楷模,最终升任礼部尚书,正儿八紧的正部级国家干部,在百官中威望很高。
这三个人那可都是正三品的职位,听着好像职位也不是太高,因为在三品的上面还有一品和二品。
别急,你要知道,隋炀帝时期,没有一品官员,二品只有一人,三品已经可以说是进入了帝国权力的最中心了。
就是这三个威望都极高的前朝老臣,在杨广回到京城后,逐个点名,不是班主任那种点名,批评几句,说几句思想道德教育的话就完事儿了,杨广是一句话也不想多说。
在这位近乎疯狂的皇帝眼里,你们这些大臣,沉默等于安全,多嘴,哼!那就让你毁灭。
所以这三位背后说人坏话的勇士被杨广毫不犹豫地毁灭了,树倒了,猢狲散了,那些官阶较低的官员也怕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要不得的,他们不是武松,没有打虎的本领。
现在他们只会两个本领:这也不说,那也不说。
看到三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人头落地,大臣们瞬间领悟了一个道理:枪打出头鸟。
这下鸟儿们不出头了,也不叫了,朝堂安静了,隋炀帝可以安心继续开展那些完全没有必要的军事活动了。
战争,从古至今都是消耗战,无论领兵将军多么天才,武器多么先进,战术多么优秀,老天爷多么配合,归根到底,都离不开物质资料的支持,而物质资料的生产者是百姓,所以,最终战争苦果的承担者还是劳苦大众,为了满足战争的高需求,不断增加赋税,征调民力,兵力,累不死人也能把人活活压死。
封建社会时期,真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帝国的统治者们只会把发展成果归自己左右。
尤其是隋炀帝连续三年三征高句丽(真是够执着的),百姓税赋繁重,人口锐减,农田荒废,生产力受到极大的冲击,民间怨声载道。
据说江浙地区有个40多岁的农民,为了拒绝从军,让妻子用大木棍愣是打断了双腿,真是个狠人啊,在下佩服,五体投地的佩服。
可以说,三征高丽彻底消耗了隋王朝最后的元气,让杨坚辛辛苦苦经营的稳固的帝国开始摇摇欲坠,就等着有人过来再补上一脚。
所谓墙倒众人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吹响了隋王朝灭亡的号角。
所以,又一个历史的循环开始了,关于这个“历史循环”是我自己想到的的一个名词,虽然听着没有什么内涵,但是我实在找不到其他任何词来形容。
这是我宏观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后最终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后面,我会着重讲解这个名词,并从中获得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奥秘,这个奥秘也是新时代我们国家蒸蒸日上的重要法宝。
隋王朝掉进了历史的坟墓,挖坟墓的是人民,跳进去的是杨广,陪葬的是整个大隋帝国,李渊给他填土并撰写了墓志铭。
最新评论